“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如是强调。
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哲学性和实践性兼具的新词热词。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内的一系列新命题新范畴,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持久的实践动能。
新质生产力,又是一片加力提速、动能澎湃的火热场景。
两会之后,各地方各行业纷纷加快研究谋划、落实推进相关规划和项目。上海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聚焦生物育种、海洋观测、卫星大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培育新质生产力……
信息通信业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人工智能为新生产工具、算力为新基础能源,推动自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农业领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还是一个急需透彻解读和深入理解的科学理论。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更要将它放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按照“六个必须坚持”的框架指引,运用这一思想包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学习、改进工作。
(一)
丛林开蒙密,江山得枢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从而与“旧生产力理论”划清了界限,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无产者共同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是它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并提出“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理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洞悉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生产力三要素的前沿发展,回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大潮,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守正创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两会期间进一步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一堂堂鲜活生动的“公开课”,向全党全社会讲活讲透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哪些要点和避免怎样的失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解放并恢复了生产力。土地改革创造农业经济恢复奇迹,1949年至195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为生产力加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52年电力产量增加了21.9%,原煤增加了2.7%,原油增加了36.3%,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力加速发展。1984年至1992年,工业增加值由2789亿元增至10284.5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排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家电产品市场空间广阔,“懒人”产品受到青睐;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发展愈发成熟,“聪明的车”提升通行效率;文娱旅游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旅游消费展现出蓬勃生机。
社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青睐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渴望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浪漫。
回顾近代百年屈辱史,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无数先进分子纷纷寻求国家救亡图存之法但均以失败告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朝政府面对列强的长枪短炮丢失了自信,放弃了自立自主,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偿直至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交予他人之手、任人宰割。
打开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党史长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千回百转中探寻出路,在千难万险中勇毅前行,在千辛万苦中夺取胜利,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靠的正是无比坚定的自信自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党始终重视自信自立,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发展大势,坚持自信自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粮食产量、谷物自给率稳定在国际粮食安全标准以上,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保障有力,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形成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勘查开发的矿种达173种,能源资源安全自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新一代“人造太阳”等基础前沿设施相继问世,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四)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从“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党对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023年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8大新兴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标准化布局。支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传统产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成熟工艺体系,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和多项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从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到太阳能光伏世界领先,我国多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五)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75年前,面对一穷二白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恢复经济。46年前,面对生活贫困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总结教训,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改革推进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使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得到释放,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六)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它始终处在系统、整体和全局当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要坚持用系统观念去认识和推动。
系统观念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运用“全局性”思想认识中国革命问题,提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多领域、全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进入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天津考察时提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各地方各行业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时,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国一盘棋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及实际情况各有侧重,既要整体协同又要重点突破,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有序、健康向前发展。
(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全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以“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为价值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坚持为人类解放、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新时代,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共建共享共赢。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取得突破,出口货物总量稳定,服装、家具和家电“老三样”出口稳定增长,锂电池、光伏产品和电动汽车“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创造新的生产供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拓展新空间。
十年来,中国同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同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支持中外科技人员实施联合研究项目达千余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基础。
2024年的春天,跨国企业高管又掀起新一轮“来华潮”。考察、参会、受访,高管们的中国行程紧锣密鼓。原因无他,只因中国市场充满魅力和活力、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步履不停、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不断。据统计,2023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20.4%和23.4%,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0.2%,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合作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也是我们学习和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金罗盘”。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手持“金罗盘”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