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2023年3月17日第5版)
3月17日,《山西日报》第5版用整版篇幅刊发专题报道《他们都有一个良种梦——我省农业科研人员坚持南繁育种的故事》。报道聚焦山西农业大学在南繁育种的农业科研工作者,讲述了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我省育种事业不断进步的动人故事。报道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依托我校重点开展了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藜麦、油葵、蔬菜等近20种农作物的加代育种、纯度鉴定和杂交制种等科研工作,年均开展繁殖自交系材料5000份、加代选系4000份、测配组合4000个、品种纯度种植鉴定300份以上,为推动山西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报道如下:
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美丽的海南是许多人的诗和远方。而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心中,海南南繁基地是他们良种梦开始的地方。60年来,我省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心怀梦想,在这里坚持开展农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接续上演着一个个人与农作物的感人故事。
跨越山海的奔赴
我省是种质资源大省,但不是种业强省,目前共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5万余份,居全国前列。如何把种质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种业优势,赴海南加代繁殖育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努力。
2022年10月26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西农大”)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田齐建,将课题组精心选育的500余份玉米育种材料,通过快递寄往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南繁基地。当月31日,他乘飞机来到海南,同先期到达的同事进行整地、施肥、起垄等作业,次月4日,在试验田按计划播下第一垄玉米。
“南繁”是指科研人员到海南进行品种繁殖和选育工作,山西农大目前在海南有三亚市荔枝沟南繁基地和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南繁基地。每年10月,在北方各种农作物收获后,我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会像田齐建一样离开山西奔赴海南,在南海之滨开启新一轮的育种试验。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省为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解决当时因种子、技术等因素造成的粮食供应紧张问题,在我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西农大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牛天堂、刘振鹭、徐瑞阳、杨亚凡、黄述祖、徐婀娜等人就开始了南繁之旅。
“他们是第一代南繁人,为我省南繁育种事业蹚出了路,并取得了骄人成绩。”2月6日,蓝天白云,椰子树下,我省第二代南繁人张福耀回忆起过往感慨万千,“那个时期,科研人员没有住所,借住在农户家里,试验的地块也不固定,东奔西跑,非常辛苦。每年10月,育种人员告别父母和妻儿,扛着行李、带着育种材料,乘火车、坐轮船、倒汽车、搭牛车,来到海南的穷乡僻壤,进行高粱、玉米、小麦、谷子等农作物品种的育种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牛天堂等第一代南繁人培育的中矮秆杂交种晋杂5号在全国推广,选育的高粱恢复系晋粱5号、晋辐1号被广泛利用,成为中国高粱两大主干恢复系。育成的晋杂4号、晋杂1号、辽杂1号、抗四等高产品种,使北方的高粱亩产实现翻番,有效地缓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人民吃饭难的问题。
高粱南繁育种的成功,激励鼓舞着我省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不怕失败的意志、不计得失的情怀,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传承至今。
从1998年开始,山西农大在三亚市荔枝沟租地100亩进行育种。后来,由于南繁育种规模逐渐扩大,2009年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山脚村流转土地220.81亩,建设新的南繁育种基地,南繁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才慢慢好了起来。
女科研工作者是奔赴海南队伍中的一抹亮色,李会霞就是其中一员。她和爱人郑向阳都是山西农大谷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她研究谷子,他研究玉米。
2003年,李会霞第一次来海南,当时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为了她的事业,郑向阳全力支持,一人在家既当爹又当妈,照顾孩子。后来郑向阳也有了自己的玉米研究课题,夫妻俩就轮流来海南,在孩子上学的10多个冬天里,李会霞和爱人一直分居两地,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海南。
曾有人开玩笑问:“你俩长期这样,怎么从不生气?”李会霞笑着说:“我俩一年只有少半年在一起,生气会浪费时间的,舍不得这时间啊!”
时间对于南繁人来说非常宝贵,尤其是在农作物开花授粉阶段。
每年冬春季节,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团队成员梁笃,就会来到三亚市荔枝沟南繁基地,播种、追肥、授粉、浇水、收获样样参与,一干就是17年。
今年1月10日,春节临近,当许多人踏上返乡路途时,梁笃却和团队的3位同事,告别爱人和孩子,坐上了飞往三亚市的飞机,一落地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春节前夕,梁笃的爱人带着孩子来到三亚市,一是为了看望他,二是想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想到,爱人和孩子在驻地待了近10天,梁笃竟没抽出时间陪他们去景点转一转。一脸无奈的爱人,大年初三带着孩子返回了晋中市的家。
梁笃说:“授粉是个技术活,雇人干不了,得我们科研人员亲自操作。我们种的高粱有早中晚熟品种,一到花期,我们团队的人员都忙得不可开交。”这位“80后”脸色黝黑、身材魁梧,搞科研却很认真细腻,一种忘我的精神让人敬佩。
一路探寻,一路感动。在海南的南繁人又有哪一位不是像李会霞、梁笃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远离故土投身科研事业。他们年复一年,听从季节的召唤来到海南,顶着炎炎烈日在试验田里挥汗如雨。
锲而不舍的追求
攥紧中国种子,加快种业破壳,是每个育种人肩上的责任。
2006年,我省成立了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山西农大等组成,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我省南繁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比学赶超的科研氛围逐渐形成。
2月3日11时,艳阳高照,直射的太阳光使皮肤有些灼热感。我省第三代南繁人、青贮玉米育种专家郭建文头戴防晒帽、身着蓝色工衣在地里忙碌,他告诉记者:“11点左右授粉温度最好,也是花粉量最多与花粉活力最强的时候,我们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精力给玉米授粉。”
郭建文从工衣口袋里抽出羊皮纸袋,揉开袋口熟练地将未吐丝的玉米雌穗套住……4亩多试验田种植有320多份玉米材料,这些材料高低、性状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串粉,他要在吐丝前将一株株玉米套好袋。
郭建文骨子里有对育种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来到育种基地,在海南过了近20个春节,对基地初期的情景记忆犹新——白天在玉米试验田里唱着信天游干活,累了在地头铺个化肥袋子、用草帽遮盖住面庞休息,渴了一口气喝下500毫升的水,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对付老鼠和蛇的侵扰。
“唯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乐于付出,才能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好品种。”南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遇到育种经费不足的情况,他们也会自筹资金保障育种工作完成。
培育出一个好品种常常要10多个年头,甚至更长时间,南繁人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强大精神支柱。
2月4日上午9时,在荔枝沟基地的高粱地里,程庆军开始给自己“相中”的高粱授粉,从恢复系植株上取粉,摘掉不育系高粱穗上半透明的袋子,快速套上取粉的袋子,扎牢袋口抖动授粉,这套动作程庆军干得十分娴熟,看得人眼花缭乱。
每年春节前后,正是高粱开花授粉的关键时期,对于老南繁人程庆军来说,仍感觉十分紧张,他期待自己的授粉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新品种诞生的神来之笔。他笑着说:“搞育种和当媒人一样,选出相配的父本和母本,以便其后代继承父母的所有优良性状。从1994年首次来海南算起,我这媒人当了29年了。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欣喜。”
除了玉米、高粱,谷子、荞麦等也是我省南繁育种研究的重要农作物。
赵凯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谷子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今年38岁的他,属于第四代南繁人,由于谷子是早晨四五点开始开花散粉,每到授粉时节,他比别人起得都早,戴着头灯、弯着腰,在地里一株一株挨着给谷子授粉。
生长于太行山区左权县的赵凯来海南育种11年了,别人上大学是为了离开土地,而他读完硕士后,却又回到了土地,在海南和土地打起了交道,问及原因,他笑着说:“因为热爱,因为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赵凯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兄弟省市的基地学习取经、交换材料。随着育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逐步提高,他选育谷子新品种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和节令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程庆军给高粱授粉的时候,山西农大研究员吕慧卿的荞麦已经成熟。希望就在眼前,吕慧卿的动作快速准确,不一会儿一片荞麦便收割完毕。在对植株做完详细记录后,她松了一口气。
吕慧卿拍拍手上的土说:“育种是件苦差事,能坚持下来的,都是不计得失热爱这项事业的。”每当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荞麦植株被吹得匍匐在地,沟渠里注满了水,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地将一株株植株扶起,用多种办法把水排出。
种子之于农业、之于农民、之于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以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不言而喻。山西农大副校长孔照胜说:“南繁是育种加速器,可有效缩短作物育种进程。坚持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统筹,通过联合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激活每个南繁人的潜在能量,以利于培育出更多高产、广适、优质的作物新品种,让自己的饭碗装满中国粮。”
培育甜蜜的成果
2022年1月,我省制定《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吹响种业振兴集结号,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基地提升、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出台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指导意见,联合省内外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校、种业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做强一批优势种业企业,不断提高种业自主可控水平,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山西省玉米良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任志强的一系列头衔都和玉米有关,作为我省玉米育种的佼佼者,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在海南的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5个月。
任志强团队主动和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甘肃亚盛种业集团、宁夏润丰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中迪科卡种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科研经费支持167万元。先后选育玉米品种18个,成果转化300万元,审定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
柳青山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自1996年起,带领团队一门心思培育高粱新品种。长期高强度工作使他对高粱花粉过敏,每次授粉期间,手又红又肿、奇痒无比。但他无怨无悔,一直坚守南繁育种一线,追逐自己的梦想。
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发展的目标,柳青山团队与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讷河市惠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神农原粮科技(山西)有限公司、汾酒原粮有限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4个高粱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其中“晋糯1、2、3、4号”解决了高淀粉高粱和糯高粱“三系”配套育种关键技术问题,改变了北方没有适宜糯高粱品种的状况,提高了原材料出酒率,增加了酿造企业的效益。
不但粮食可以在海南育种,各类蔬菜也行。
雷逢进主要从事西葫芦新品种的研究选育,是山西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已在海南育种24年。
雷逢进团队注重和市场接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2022年与山西瑞恒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国家特色作物西葫芦联合攻关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我省西葫芦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雷逢进主持育成西葫芦新品种11个,其中“东葫39号”“东葫27号”“东葫3号”等8个品种在山西、山东、河南、甘肃等省市累计推广137.4万亩,创造经济效益9.5亿元。
平俊爱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粳型晚熟酒用高粱岗位专家、山西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高粱育种岗位专家,她和团队在坚持日常科研的基础上,还与省内外5家企业进行品种鉴选、原粮基地建设等合作,审(认)定或登记品种39个,5年来有12个高粱新品种转让企业,转化收入达200余万元。
卢保红团队与山西省亿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张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合作关系。他主攻甜糯玉米种子的培育,先后育成“晋超甜1号”等5个品种,由于抗性强、适应性广,且口感香甜,深受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欢迎,为我省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60年探索追寻,四代南繁人传承接力,山西农大作为我省南繁育种的主力军,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了我省育种事业的不断进步。
山西农大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张敬忠说:“从刚开始的居无定所到处找地,到现在稳定便捷的生活居所和固定的试验用地,南繁人能安心从事繁育试验,并取得可喜成果,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科研事业的重视,是一代一代南繁人不懈追求践行使命的结果,与我省有关部门给予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依托山西农大重点开展了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藜麦、油葵、蔬菜等近20种农作物的加代育种、纯度鉴定和杂交制种等科研工作,年均开展繁殖自交系材料5000份、加代选系4000份、测配组合4000个、品种纯度种植鉴定300份以上,为推动山西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