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陵川县烈士陵园内,巍然屹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塔顶塑着一位号兵,他手握军号,仿佛吹响激昂嘹亮的号声。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号兵形象作为标志的烈士纪念塔,它承载着陵川号兵“以号当枪、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演奏着一段段“人倒号不断”的铁血乐章。
这时,一位年逾古稀的长者、陵川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焦书文,静静地站在“陵川号兵”雕塑前瞩目瞻仰,眼中闪烁着敬仰的泪光。他深情地说:“晓风吟角,军队是在号兵高昂的头颅和激昂的号声中冲向前方的。‘陵川号兵’用嘹亮的军号,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我们陵川县的荣耀与骄傲!”
一段段下乡采访的记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勾起了老人深深的回忆。据焦书文讲,最早接触到“陵川号兵”这一群体,源于他在陵川县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下乡走访时,焦书文遇到一位名叫韩七成的陵川老号兵,韩七成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焦书文查阅了1963年出版的《陵川县志》,其中记载:“我县武委会在历年来参战和平时训练中,培育出号兵一千七百余名。”此后,他便一直关注着“陵川号兵”这个不同寻常的英雄群体。
“我想继续发挥余热,做一名奉献不止、永不褪色的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焦书文正式退休,但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陵川号兵”的调研采访和研究之中。
兀兀穷年,漫漫追寻。在过去的12年间,焦书文走村串巷、登门入户、攀谈往事、深入交流,他几乎走遍了陵川县的每一个行政村,共收集和采访了700余名老号兵的事迹,采访去世老号兵家属和相关知情人士5000余人次,详尽地记录了几十本珍贵资料。其间,焦书文肩挎背包、孑然一骑,不辞严寒、不畏酷暑,早出晚归,只为核实记录关于陵川号兵的各类线索。
“有一声军号吓退日伪军一次扫荡,被群众称为‘陵川城南门外第一号’的王垒金;有誉满乡里、军中培训号兵的‘号司令’韩七成;有善摆迷魂阵、声东击西、克敌制胜的机灵鬼韩春林……”焦书文对记者娓娓道来,仿佛那些英勇的号兵们就在眼前闪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就在身边上演。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我早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走访周边城市的档案馆和烈士陵园,我都会查询有关‘陵川号兵’的历史资料,寻访有关号兵的更多信息。”焦书文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陵川号兵”的深深热爱,“对我来说,‘陵川号兵’不仅是一个英雄群体,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和追寻的目标。”
2022年,王莽岭景区邀请他参与“王莽岭红色印迹展——陵川号兵主题展厅”的设计和创建工作。老人不仅欣然答应,更是全心付出。焦书文不但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调研资料,更是和年轻的设计师们一样,通宵加班,熬夜工作。如今,王莽岭景区“红色印迹展”每天游客如织。大家在领略太行山天然美景的同时,也被“陵川号兵”的精神深深鼓舞和感动,“陵川号兵”成为陵川红色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十二载苦旅寻真翰墨生香,逾古稀春蚕吐丝烛照未来。”“2023感动山西国防动员新闻人物”颁奖辞道尽了焦书文这苦行的十二年。“我作为一个陵川人、一名老党员、一位党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走出陵川的这1700余名号兵的英雄事迹进行挖掘和整理,让这段英雄的历史再现在陵川和祖国红色文化的长河中。”焦书文自豪地说。
在这座号兵烈士纪念塔下,仿佛又听到那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声穿越时空,在雄伟的太行之巅久久回荡。“陵川号兵”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本报记者要佳 本报通讯员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