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一处便可达通四方,一室之处就可集百家之言。互联网下,个体是由一半肉体一半数字组成的,一头投入现实一头遨游进互联网的世界,这是当代生活的现状,在这种科技的蓝血融入进我们生活的时候,新秩序的建立,新道德的生成,新的保护模式的形成,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跟进的程序。
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碰撞
半网络化的生活已成为我们的常态,一个人一天的衣食住行娱统统离不开互联网,我们扎根汲取营养的土壤不再是单纯的现实生活,我们越来越多的从网络上获取认知,在其中探索并慢慢影响我们三观的塑造,网络环境对我们的成长生活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我们经常说大数据之下无隐私,我们调侃反抗着这种结果,可一方面却又在无形之中对这种结果推波助澜。网络上无时无刻不在放大我们人性之中的窥探欲,信息得来的简单,让我们像不知足的饕餮,现实中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网络上更甚了,一批批“吃瓜”群众团聚一起分享着各种吊足胃口,叹为观止,刷新三观的“瓜”,有“瓜”吃“瓜”,没“瓜”造“瓜”,这些劲爆博人眼球的信息,成为平淡生活的调味剂,成为不顺生活的发泄口,成为团结一心口诛笔伐的一场“战争”,驱除异己者,赢得胜利的酣畅淋漓使这项活动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可这些一桩桩一件件满足了好奇心的“瓜”,却像垃圾一样占用着公共空间,污染着网络环境。现在的我们基本都是物质世界和网络世界拼凑成的完整的我们,那些或灰色,或红色,或桃色的信息严重污染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于一些正在形成三观或者还没有自我意志的小网民来说,这个年纪正是他们探寻,解惑,寻求认同的时期,这些负面的信息,无形之中不在引诱他们探索那些社会的黑暗面,那些张着流脓大嘴,散发着黑恶毒气外表却花里胡哨的伪装者一步步榨取着少年人心中的炙热,阳光。
2020年,我国未成年的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2018年萨里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与身体健康的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情绪与负面的网络比较呈正相关,而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以抑郁问题为首的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低龄化、普遍化趋势。在当代网络环境下,这种现象更是根深蒂固的顽疾。但是,社交网络早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标配,将网络与其剥离是不现实的,和谐稳定的现实世界和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缺一不可的滋润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温床,因此合理的使用网络空间,恰如其分的控制欲望,拒绝引入散播观看不良的信息,营造维护网络世界的多元、健康、和谐,是每一个生活在网络世界的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处事——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网络赋予了人们前所未见的“言论自由”,可这些自由是锋利的,是刺伤别人来维护的自由,是盲目从众所暂存的自由,是跟随主流并抵制甚至破坏其他流域的强势的自由。
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人们压抑的内心便如洪水猛兽不加控制的破栏而出,这样的形式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效果,可是副作用也是与日俱增的加大,在这样互通互联,不加束缚且完全隐身的空间下,舆论的效力加倍提升,而原本现实中的“话留三分”早已被人们摈弃于脑后,那些在人性之中的温良和同理心也弱化的几乎荡然无从,因为现实中的不顺利,可以去随意的攻击他人,因为一句话发出的那样轻松,让我们对责任忽略不计,丢失了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变得很容易被煽动情绪,“不知全貌,不予评价”的良好修养被放逐,开始变得片面化,浮躁,充满戾气。群体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在网络生活中也是愈演愈烈,我们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修罗场,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却在无形中又铸造了另一个修罗场,这似乎是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可是,在这些层层问题的背后究其症结,我认为有三点:一是我们缺乏自省的能力;二是我们做不到互尊;三是我们“太快”了,我们被快速的信息更新搅弄无法做到“等一等”;
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反而要培养一些“自省”的能力,我称它为“自我修炼”的能力,它可以让我们即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去留意改正它,而不至于带着自我的愚昧去与人争个高低;同时,我希望青年网友可以多一些“中庸”,多怀有一些“君子和而不同”的气度和态度,这让我想到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看到的一些场景,即使文人墨客再过于激烈的思想博弈,到最后都是恭恭敬敬的一鞠躬,私下里的谈笑风生,即使我与你的观念不同,我也是很乐意你去表达去诉说,都作为独立的个体,我完全尊重你。在网络中或是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去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约束和衡量他人,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了解一个人会有很多参照,可在网络中,几乎弱化的只剩下人言和自我判断,这经常导致我们判断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争吵,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理性看待人言,在自我判断的时候尽可能的摆脱用自我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的习惯,道德是用来自律的,不是用来责人的,这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互尊也就成功一大半了,但同时我毫不避讳的承认这很难,可是做不到绝对理性,也要是相对理性的;在这个信息横飞,物欲横流的网络空间中“慢下来”,能够听别人说完完整的话,能够仔细思考一个问题,能够在发言之前三思而后言......
这些“慢”在燥热喧嚣的言论世界就像冰镇西瓜一般的存在,它会让清醒理智不迷路不走失;
在这个高举自由的网络世界中,真正的自由不是禁锢他人放浪自我,自由是自我主宰,是坚定的自我的认知,是“和而不同”的态度,是三思而后言的担当责任,是温良人性映照下的一丝恻隐。营造一个和谐、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首先是要将用户也就是我们自身的素质提高,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先从自身做起。
警觉——窥探 私密 诈骗
在网络这个深水潭中,我们在进行各种而样的信息交换,在巨大且没有阻碍的传输渠道里,各种各样或为娱乐,或为利益,或为资讯的信息被自愿或被迫的传播,网络将窥探的眼睛急速膨胀的放大,如果愿意将一个人扒个底朝天绝不是危言耸听。你我都有可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成为别人窥探的对象。曾偶然听闻过一个事件,一个女大学生被加了好友,加入后的第一句话是“请问有兴趣拍照片吗?”女生感到好奇和欣喜,以为自己容貌可能受某个摄影师喜爱,向她抛橄榄枝喃,结果仔细盘问下,她大吃一惊,该男子居然邀请她拍摄的是私密照,她感到一阵羞耻和愤怒,严厉斥责了该男子并打算将其删除,可就在她打算删除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更恐怖的信息。
女生发现该男子居然是通过查找添加她的,她立马回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微信号?”该男子对此问题避而不谈还是再追问女生“真的不拍吗?”在女生套问下她得知了整件事情的原委,该男子是通过一个交友app得知的女生的信息,那个app通过付费可以购买一个盲盒,盲盒中会有随机匹配的人物信息,感兴趣可以进行进一步发展,购得一个盲盒的价格不便宜,男子在购得盲盒中得到了该女生的微信号和照片以及一句介绍,“喜欢拍摄私密照”,该男子这才添加了女生的微信,女生听完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恐怖,她向该男生要来那张盲盒当中的照片来看,照片上确实是她,这张照片她还在朋友圈中发布过,她表示调查到这,一股恶寒顺着她的脊椎骨往上爬,直冲她的脑门,在深入了解后,女生也更加了解了一些事情,这个app只有通过熟人介绍才能得到下载渠道,而且里面的一些功能也只能是付费成为会员后才可以去使用的,盲盒通过购买后,里面的信息在观看结束后将彻底销毁,而令她真正恶寒的是,通过里面的照片她推测,把她的信息进行泄露的很可能是她微信当中的人,但是微信中的好友那么多,真正去查询出最后的幕后主使是不可能的事,之后女生将该男子删除,注销了该微信号,重新申请了微信号只添加了自己所信任的人。这件事进行到这,也就大抵知道了该女生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贩卖了,这种事在网络发达的如今发生的频次不小,只是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永远会有“幸存者偏差”。
在网络时代,数据时代,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所遁形的,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不代表它不存在你的周围,小到qq号被盗,被“好友”骗钱、支付账号泄露被洗劫一空、无辜被贷款、隐私照片全网飞,大到国家信息机密的泄露,都在印证信息泄露在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泄露的途径有:一,带病毒的恶意软件造成的泄露,其中包括使用钓鱼wifi,带木马病毒的充电宝等黑客攻击设备;二,攻击者利用网络漏洞对网站进行攻击。2011年至今,约有总计11.2167亿用户信息数据因网站遭遇拖库和撞库等原因被泄露。而网络信息的暴露更是间接会导致网络诈骗的发生。
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网络诈骗类案件共计10.30万件。而这些并不是全部,这些可见的案件就像一只被打死的蟑螂,当你看见它时,黑暗下更是数不清的千千万万,多的是遭受诈骗却未选择报警处理的,有的是被骗金额较少,或是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则是遭遇了杀猪盘被骗了自己也不知道,或者是被骗子掌握了把柄即使知道被骗了也不敢报警,这些累加起来,网络诈骗数远比数据所展示的更为恐怖。在这些网络诈骗中6.32%的网络诈骗案件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有利用儿女身份信息诈骗年迈老人的,利用快递信息诈骗的,有冒充公检法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进行诈骗的,在疫情期间更是有冒充防疫机构实施诈骗的。在这些层次不穷的案件和事例中,我们了解到只有充分认识自身信息的重要性和易泄露性,我们才会更好的去为这份安全做出努力,无论是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杀毒还是拒绝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和拒绝使用陌生人递来的充电宝和陌生的wifi,以及设置高强度的密码和在网络上秀照片时打码的隐私,快递单上被涂黑的电话号码和单号都是网络公民应该具备的保护要令。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在‘老死不相往来’。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倡导和引领我们朝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断努力。作为互联网一代的我们任重的担负起我们的职责,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美好网上精神家园,让网络空间与生活水乳交融互滋互补,就让新一代的我们,架行于乾坤网络,建树于亲亲世界。
参考文献:
{1}2020-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