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峪儿童团袖标印版(作者供图)
霍县第二区沟东村民主小学校臂章印版(作者供图)
1949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建党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活跃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它们的光辉历史,已经成为少先队发展史的一部分;它们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被永远地继承下来。
晋商博物院内,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举办的“热血山河”展览展出了两块印版,印面均为长5至7厘米、宽约4厘米的长方形,其中一方中间刻出一个大椭圆圈,分两行阳刻“郑峪 儿童团”,大圈右上角刻半个太阳,左下角刻一颗小五角星,下方方框内刻“一九三八年佩用”。
另一方上、左、右三边刻出空框,上方阳刻“霍县第二区沟东村”,右方刻“民主小学校”,左方刻“一九四八年 日”;中间大框内用双线勾边,刻出由右上至左下的绶带一条,绶带上自上而下刻“儿童团”三个字和一颗五角星,绶带外靠左上角和右下角各刻半个太阳。
山西省少年儿童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相伴相随。1925年五卅运动中,太原女师附小10岁学生赵宗复等人组织“儿童募捐队”,前往太原督军府募捐,声援五卅运动。1936年红军东征时,山西洪洞12岁学徒王东平和伙伴参加红军,王东平就是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所写众多“红小鬼”中的一员——“山西娃娃”。
抗战时期,八路军东渡黄河后,陆续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范围内的各县陆续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抗日民主政府以及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自然也包括儿童团。
武乡县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8年4月,中共武乡县委成立了5个区分委,其中,一区分委驻郑峪,二区分委驻洪水,三区分委驻故城,四区分委驻蟠龙,五区分委驻段村(今武乡县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县委第一区分委驻地的郑峪村(今属上司乡),也在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和包括儿童团在内的各类抗日群众组织。此后,随着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中共中央华北局及其直属机关进驻武乡,在党和八路军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武乡县各类群众抗日组织和儿童团进一步发展壮大。
1938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为《边区儿童》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同年10月,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章程,规定7岁以上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都可参加。主要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战官和兵、帮助抗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稍停。礼节为右手五指齐额举起。五指表示中华五大民族的儿童团结起来,打倒日寇汉奸。口号是:“时刻准备着!”这标志着抗日儿童团开始步入正轨。
这块武乡县郑峪儿童团臂章印版,很明显是参照八路军臂章仿制而来的,尤其是椭圆框和横条内“某年佩用”几个字。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儿童团臂章成品背面还印有“五不”誓约:“不念鬼子书,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不对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不说出抗日干部;不给鬼子军用物资;不泄露八路军机密。”
武乡县境内的抗日儿童团,从1938年开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做到了纪律严明,斗志顽强,英雄辈出。其中,王家峪村儿童团因为成绩斐然,在1939年“四四儿童节”时被命名为“朱德儿童团”,朱德同志亲自为其题词“斗争和学习缺一不可”。
山西省霍县(今霍州市)北扼韩信岭,紧靠汾河,是向北通往省城太原,向南通往临汾、运城的战略要地,该县沟东村(今属霍州市李曹镇)素有霍县“米粮川”之称。1946年霍县解放后,当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运动,并积极支援了解放临汾、晋中、太原的战役。1947年,霍县各村小学都建立了儿童团,沟东村民主小学校这块儿童团臂章印版,述说着该村乃至整个霍县的少年儿童,努力学习、积极支援和配合革命工作的历史。
这两块山西“儿童团”袖章和臂章印版,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必将激励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努力成长,成才报国。